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发现“七不”,警惕自闭
时间:2019-05-13 02:38:56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虽然生活在我们身边,却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仿佛星空一样遥远,人们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孩子既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得了一种叫孤独症(俗称“自闭症”)的病,这是一种广泛的、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孤独症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急剧上升趋势,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岁儿童的患病率达1/59。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且核心症状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研究者认为,孤独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及处在被理解的成长环境中,可明显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结局。孤独症起病很早,有些甚至能追溯到婴儿时期。以下一些蛛丝马迹可进行识别和判断:

  1.不看——不喜欢看人脸、眼睛。社交活动在生命初期就已出现,母亲哺乳或对着婴儿微笑时,即使三四个月的小婴儿也会有回应,比如对人脸的片刻凝视,或者回以微笑。但孤独症患儿对人眼部的注视明显减少,甚至逃避目光交流,有些孤独症患儿即便可以对话,但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

  2.不语——不说话、学语晚、语言倒退。多数孤独症患儿语言有延迟现象,六七个月的婴儿还不会“咿咿呀呀”发音。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但却是常见症状之一,需引起重视。此外,如果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语言反而退步、说的话总是让人难以理解、鹦鹉学舌似地重复别人的话或动画片里的话,甚至总是自言自语但没意义,都应引起警惕。

  3.不理——不理人、唤名无回应。对自己名字的回应最早可出现在五六个月大时,这个月龄的孩子听到自己常用名字时,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动作,比如寻找叫他名字的人,或忽然停止玩耍等。如果孩子远远大于6月龄,但对自己的名字充耳不闻,应高度重视。

  4.不指——不会指物。如果1岁以上的孩子无法用手指指向他需要的物品,而常将大人的手放到物品上,这种表现是典型的“警示行为”。同时,孤独症患儿肢体语言较发育正常孩子明显减少,比如不会用点头表示“要”、摇头表示“不要”,不会比划手势等。

  5.不分享——不会分享兴趣和情感。孤独症患儿往往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欲望,和家人玩耍时很少微笑或大笑;不会将自己心爱之物主动分享给他人;不会对他人的痛苦表示同情;不会炫耀、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6.不学、不玩——不会模仿、不会游戏。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不会模仿周围人的言行,在拍手、敲鼓、言语发音等模仿方面存在困难。2岁后表现出不会玩假装的、想象性的游戏,比如过家家、用手指模仿打电话等。

  7.不当——使用物品不当、感知觉异常、行为刻板。有些孤独症患儿还有使用物品不当、感知觉异常、行为刻板等问题。他们会长时间旋转、排列物品,或持续对某种物品看个不停,例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非常喜欢旋转圆形玩具,并持续盯着这些东西看,明显比其他小孩表现出执着的兴趣。或者喜欢绕圈、旋转身体且久转不晕、不厌其烦上下楼梯、乘坐电梯等。

  家长如果发现自家孩子有上述迹象,应及时带他到儿童精神科、心理科、发育行为儿科和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做全面观察评估,早期干预及规范治疗可改善孤独症患儿的发育水平、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

  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家庭训练也能辅助孤独症患儿早日走出“阴霾”。1.生活自理训练。以洗手为例,通过反复演示、患儿练习、家长辅助来教他们完成整套动作,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练习机会。2.劳动技能训练。通过擦桌子、叠衣服、收放物品等家务训练,给孤独症患儿接受外界信息的机会,吸引他们对外界的关注,体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3.行为规范的养成。家长将简单的社会规则进行整理,然后按步骤教给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基本行为规范,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4.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通过示范、指导及演练,引导他们体会周围的环境,鼓励其与小朋友玩耍,逐渐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兴趣。▲

责任编辑: admin
新闻推荐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