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国策,“第一和唯一”则是中国科创鼓励去触摸的高度。对于觅瑞研究的miRNA精准疾病预测技术这一领先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而言,由于真正拥有完整的临床数据和科研高度,“唯一”不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对百姓健康高度负责、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也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与概念炒作之间的分水岭。
中国科学家技术创新领跑国际前沿
周砺寒是一位生物学博士,生于贵州,长在浙江。1998年,周砺寒参加了新加坡SM1项目考试——这是一个专门招收中国优秀初中毕业生到新加坡公费留学的项目。他通过了考试,被录取至新加坡圣公会中学,并在2003年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系。
2004年加入朱兴奋教授实验室,开始对miRNA进行研究。直到2008年,miRNA第一次在血液中被检测到,这个领域才在临床研究上迎来了爆发。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在2010年立项成立了miRNA临床标志物研发中心,由朱兴奋教授担任主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是一家类似于中国中科院的研究机构,是新加坡高新产业的助推器,他们也看到了miRNA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前景。
就在这个时候周砺寒遇到了他的事业合作伙伴邹瑞阳。
邹瑞阳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他获得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双学士学位,接着考取了SMA——新加坡与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研究生。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教职的朱兴奋教授同时也是SMA化学医药工程系主任,于是,邹瑞阳进入朱兴奋教授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和他未来的事业伙伴周砺寒成为了同门。
2014年周砺寒和邹瑞阳在杭州创立了觅瑞(MiRXES)公司,正式成为事业的合伙人,朱兴奋教授担任首席科学顾问。
miRNA小分子肿瘤标志物检测成为癌症早筛利器
miRNA是什么?它在生物学领域的中文名叫做微小核酸。“如果给它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应该叫‘管控基因’。”觅瑞首席科学家周砺寒说,“miRNA掌握着人和动植物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
早在2001年,哈佛大学的Frank Slack教授首次在人体内发现了这个短小的RNA,因此他被称为“人类miRNA发现者”,但这些“小家伙”留给了科研人员一大堆谜团:miRNA的确切功能是什么?它的目标靶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
周砺寒博士说道:微小核酸其实就是一个2000年之后发现的,人类最小的一个基因,它管理着DNA到蛋白质的转化,通过管理的转化影响到细胞的正常或者不正常的功能。
目前全球miRNA研究应该处于准备产业化的点上,因为通过将近20年的研究,确实积累了足够的临床证据,证明这个东西是有意义的,也有越来越多公司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在市场上可能大家还是对miRNA不是特别了解。
miRNA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多种作用,包括调控细胞的发育、分化、凋零、繁殖等。目前人体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miRNA,占人类基因组的1%,却能够调控高达30%人类基因的表达。
因此,从生物学机理上来说,miRNA有成为肿瘤标志物的优势,它是肿瘤细胞主动分泌的,随着肿瘤细胞的生成、凋零,miRNA的表达量一直在变化,所以每种miRNA的表达量代表了在某一刻人类体内健康或者疾病的信息。
正是基于这个基础,觅瑞已经开始推出胃癌、肺癌、乳腺癌在内的多个高发癌种早筛产品。致力于帮助临床发现更多,更早的癌症病例,帮助更多人将癌症拦截在早期。
“截至目前,觅瑞已完成了超过 5200 例胃癌患者和对照受试者在内的miRNA检测多中心研究,通过对 578 种血清miRNA的表达进行量化,经过3000万组数据的机器学习,遴选出12个对胃癌的相关信号通路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并证实这12个miRNA与胃癌的发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准确率超87%”周砺寒博士讲道。
以胃癌为例,据了解,我国胃癌人数占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如何借助早筛产品推进早期筛查工作?
周砺寒表示,传统的胃癌早筛分两种:一种就是常规胃镜(传统的插管胃镜),另一种就是血清标志物检测。“传统的插管胃镜是一项有创检查,最大的弊端莫过于耐受性差。大多数人因痛苦或恐惧难以接受,而且目前我国相关医疗资源也不足以支撑大范围人群的普筛。”
另一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灵敏度相当低,除非血液中标志物的数量已经高到了癌症晚期的数量级,否则在大量人群当中这些癌症标志物的意义并不大。
觅瑞的miRNA小分子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有望填补这样的市场空白。通过一管血,在人体2600多种miRNA中,寻找与各癌种相关联的不同miRNA组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癌症早筛。
2019年5月,觅瑞在杭州举办了“筛无忧-胃癌”新品发布会,这款胃癌早筛产品正式面世,觅瑞因此成为世界领先的将miRNA(微小核酸)技术用于临床诊断的公司,成为了行业先驱。
“胃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治愈率相当高,但当前胃癌早筛现状并不理想。”周砺寒强调,“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太晚,错过最佳治疗机会。‘筛无忧-胃癌’检测对于提高胃癌早诊率,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临床循证研究树立科学公信力
“科技创新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临床循证研究就是为百姓健康筑起的一道防护墙。用于胃癌早筛的检测产品一定要达到临床试验所要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必须要通过临床多中心大样本对照实验来进行验证”周砺寒强调。
据了解,目前觅瑞与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开展了临床科研合作项目,包括: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
开展的项目涉及胃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癌症等中国高发癌症。项目纳入的临床样本现已超过8000例,涵盖了不同癌种、不同地域、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类型的样本,为我们筛选和验证性能优异的癌症miRNA生物标志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现在正积极筹措与医院合作建立临床样本库,预计截止今年年底样本库内的临床样本总数将超过10000例,必将极大推动下一步的研发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目前,觅瑞已拥有关于miRNA 9项国际专利,获得ISO等国际认证,并已在中国天津、杭州设立了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和超3000平米的研发及试剂盒生产基地,持续实现研发技术的更新,积极推进中国的癌筛普及。
把胃癌纳入体检筛查,让早期胃癌无处遁形
目前,由于早期胃癌无症状,我国90%以上胃癌处于“发现即晚期”的状态,错过了治疗黄金期,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而早期胃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其最佳筛查治疗时间是病变刚刚出现的初期,在这1-2年的初期如能发现并接受正规治疗,不但患者生存质量高,还能为国家节约大笔医疗开支。
如何推进胃癌早期筛查?很多国家已有成功经验:胃癌高发地区日本和韩国20年前强制开展全国性体检筛查,早期胃癌比例达6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到70%。与此同时,周砺寒博士建议:把胃癌筛查纳入体检,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
周砺寒博士表示:对于胃癌预防,及时筛查是基础,主动筛查是关键,放心筛查是保障。但这些只是胃癌防治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我希望能探索出消化道癌症防治‘中国特色’的可循模式,让百姓实现早筛早诊早治。”(文/苏彦午)
环球电视网-看环球 知天下 版权所有 企业邮箱:abc@hqtv.com
免责声明:环球电视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著作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413527086@qq.com)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