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环球推荐
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会议在上海隆重举办
时间:2019-05-22 06:40:33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2019年5月19日至5月20日,在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会议中,来自全球7个地区的评委对提名的133个案例进行了评审工作。经过两天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工作,最终选出了《住在上海的植物》、《皮肤与骨头》等35件入围案例。组委会在5月20日下午评审会结束后组织了一场“对话公共艺术”的对谈,邀请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中心主任徐妍,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艺术当代》《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徐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王洪义,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天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与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刘悦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刘毅,就“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奖活动以及公共艺术相关问题与评委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会议现场

“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是2011 年由《公共艺术》(中国)杂志与Public Art Review (美国) 杂志合作发起的国际性的公共艺术领域的评奖活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合作主办与运作。该奖项将表彰以艺术为主导的城市化项目,旨在为世界各地区种种开发中的城市提供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引领公共艺术潮流。“地方重塑”是“国际公共艺术奖的主题”,凸显了公共艺术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

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会议现场,主持人金江波发言
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对谈会现场,嘉宾徐妍发言

本届活动共有133个全球案例参评,其中17个来自大洋洲,25个来自东亚和东南亚,13个来自西中南亚,27个来自欧亚,15个来自非洲,13个来自拉丁美洲,23个来自北美。案例形式多样,涵盖了装置、建筑、雕塑、壁画、行为表演等多种类型。参评作品在评奖环节中,首先经过9位评委推优选出46个件案例,并通过初评选取出35个入围案例;并经过复评选出共7个(每个区1个)优秀奖,最终在终评环节选出1个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大奖。

本届评委会成员包括:

o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主席、发起人路易斯•比格斯(Lewis BIGGS)

o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顾问、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评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

o 瑞士苏黎世市视觉艺术部主任芭芭拉•巴斯汀(Barbara BASTING)

o 艺术家、印尼艺术空间团体Ruangrupa创始人、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2013-2018雅加达双年展执行主任阿德•达尔马翁(Ade DARMAWAN)

o 中国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执行长熊鵬翥

o 阿根廷国立美术大学教授、视觉艺术家费德里克• 巴赫(Federico BACHER)

o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传播理论历史学家、达喀尔- 切赫- 安塔- 迪奥普大学和塞内加尔虚拟大学的讲师、达喀尔当代非洲艺术双年展成员马桑巴• 姆拜(Massamba MBAYE)

o 巴勒斯坦比尔泽特大学建筑系和城市规划与景观硕士项目的助理教授亚西德• 阿纳尼(Yazid ANANI)

o 檀香山双年展基金会执行董事和联合创始人,凯瑟琳• 图德尔(Katherine Ann Leilani TUIDER)

o 同时,由评委推选出本届评委会主席为熊鵬翥,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发起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任本届评委会监事。

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入围的35个案例中,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的作品《索拉·阿米:编织天空》将渔网进行染色并悬挂在海边,以蓝天为背景,重织了当地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景观与人类的关系;来自西中南亚的作品《印度街头艺术》涵盖印度七个城市,侧重城市中的特定地点,通过街头艺术创造安全空间和更明亮的环境,引发了著名的城市居民空间开拓和城市织物变革;来自欧亚地区的作品《明天,今天》作品位于正在进行的NWC开发项目旁的一块平地上,如同一组史前纪念碑,不设围栏或信息牌,航拍图像显示出考古坑和废土堆与构成《明天、今天》的土壤间的紧密联系,表达了未来社区和环境的难以想象。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入围作品《索拉·阿米:编织天空》
西中南亚地区入围作品《印度街头艺术》
欧亚地区入围作品《明天,今天》

来自大洋洲的作品《灯塔》将海边小屋和指引航向的灯塔进行风格上的融合,成为了奥克兰皇后码头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自非洲的作品《感知》在开罗市的Manshiyat Nasr社区选取由近及远、有低至高的数个街区的房屋墙面进行涂鸦创作,以特定角度立体地呈现了作品;来自拉丁美洲的作品《白宫团体》活动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市的Botero广场举行,展出了1/5比例的白宫公共作品。汇聚全球力量的白宫被缩小5倍,床单为墙,考虑新政治关系等内容,增添了白宫的生动感;来自北美洲的作品《100万根“骨头”》结合了教育、手工艺术制作和公共装置,还包含了系列演讲、表演、教育研究班等多种形式,旨在提高人们对种族屠杀等暴行的重视程度,呼吁以行动重新塑造社会意识和责任机制。

大洋洲地区入围作品《灯塔》
非洲地区入围作品《感知》
拉丁美洲地区入围作品《白宫团体》
北美洲地区入围作品《100万根“骨头”》

在5月20日下午的“对话公共艺术”活动中,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的主席熊鵬翥先生担任主持人,他首先介绍了本届的评审概况,并强调了“地方重塑精神”的重要性。

熊鵬翥先生

接着,路易斯•比格斯先生代表IPA肯定了此次评审取得的良好效果,他认为艺术有赋予环境以改变的力量,公共艺术便是要改变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

路易斯 • 比格斯先生

汪大伟院长的讲话则围绕评奖标准“地方重塑”和公共艺术的品质影响力展开;费德里克• 巴赫提出了他的观点,艺术涉及思考和情感,是不应该由他人解释的,好的艺术作品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汪大伟先生

费德里克 • 巴赫先生

其他几位评委也围绕公共艺术与本次评选的情况进行了发言,马桑巴• 姆拜讨论了公共艺术的合法性;芭芭拉•巴斯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多样的角度来看待公共艺术;阿德•达尔马翁提及了艺术家的自身职责和该奖项的意义;亚西德• 阿纳尼认为,公共艺术可以是一种考古学,也可以是打破社区间距离的工具;凯瑟琳• 图德尔也对此表示赞成,公共艺术搭建起了社会之间的桥梁和人们沟通的纽带。

马桑巴 • 姆拜先生

芭芭拉 • 巴斯汀女士

阿德 • 达尔马翁先生

亚西德 • 阿纳尼先生

凯瑟琳 • 图德尔女士

在评委发言之后,参会嘉宾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徐可从中国的文化发展以及城市规划角度探讨了公共艺术对国家和城市的作用;王洪义对此次评奖能取得的教学意义表示了极大的期待;刘悦笛阐述了自己对公共艺术和“地方重塑”的理解;韦天瑜讨论了公共艺术的矛盾性;刘毅从公共艺术的平台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能起到整合资源的作用。在发言环节之后,各位评委和嘉宾还就公共艺术的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并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徐可女士

王洪义先生

刘悦笛先生

韦天瑜先生

刘毅先生

在此次公布35项入围候选案例之后,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7个获奖案例以及获大奖的案例将在2019年底举办的颁奖典礼中公布,届时还将同时举办“国际公共艺术奖”论坛。,欢迎各位艺术爱好者的密切关注。

责任编辑: admin
新闻推荐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