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非遗扎堆过中秋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0-09-22 07:09:18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编辑
?

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绘兔儿爷、剪玉兔、画“王小和”、打腐乳月饼,还跟着王致和的师傅一起探秘传统的腐乳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再去领略下有300多年历史的王致和如今到底有多“潮”……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9月21日,在北京市腐乳科普馆,一场以“月是故乡明,非遗话中秋”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将浓浓的传统民俗和老字号创新活力的氛围带给了网友。

 
编辑
?

图为京味画家、传统绘画颜料配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杨信展示画作王致和卡通形象“王小和”。(图文/达明)

非遗重温老民俗 “王小和”现场展“国潮”

中秋节的“红人”当属兔儿爷,在直播现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给大家讲起了兔儿爷的来历和不同兔儿爷的造型代表的不同寓意,京味画家、传统绘画颜料配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杨信、国家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刘晓迪则带着网友一起“穿越”到儿时,画兔儿爷,剪月亮、月饼、玉兔,这些“不插电”、又可以全家其乐融融的项目让网友们找到了记忆中一家子过中秋的美好回忆。

 
编辑
?

很多对王致和熟悉的人都知道,王致和去年推出了代表着王致和腐乳青、红、白方三大品类的卡通人物“王小和”。张忠强根据这个卡通形象制作的泥塑版王小和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而刘晓迪则根据“王小和”的形象进行剪纸创作,并现场印在刚刚在北京时装周上亮相的王致和特色T恤上,让351岁的“王致和”和刚刚不到两岁的“王小和”齐聚一堂。不少网友表示,在传统印象中,王致和只是出品腐乳、料酒和各种调味品,但没想到王致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吉祥物”和这么“国潮”的周边产品。“351岁的王致和绝对是不服老!”“被王致和圈粉了!”

 
编辑
?

图为绘兔儿爷,让孩子们领略了匠人精神,感受到老字号的新活力。让孩子们过了一个有情怀的中秋节。(图文/达明)

探秘王致和腐乳酿造 网友为精心制作点赞

除了可以看、可以玩、可以赏的非遗,“可以吃”的非遗更是代表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直播现场,主持人就带领大家一起到“致和酱园”探秘“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编辑
?

图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工序之一“点桨”,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卤水点豆腐”。(图文/达明)

 
编辑
?

图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工序之一“搓毛”。(图文/达明)

 
编辑
?

图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工序之一“灌汤”。(图文/达明)

卤水怎么能点豆腐?腐乳的前身居然是长满白色绒毛的“毛坯”,红腐乳的红色究竟从何而来?……而直播所演示的,只不过是王致和腐乳制作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工作人员说,一瓶小小的腐乳,从选择优质黄豆到最后的成品,工序一共有35道,这也是王致和用351年的时间证明的“腐乳酿造技艺”的非凡之处,观看的网友也纷纷为王致和的匠心制造点赞。

王致和推“中秋礼盒”主打产品承包“中秋宴”

直播中,很多网友还纷纷替家里的老人留言,有的网友说:“我奶奶说,过去一块酱豆腐就是一家子的菜,还不舍得吃。”还有网友表示,“臭豆腐自己一直都不敢尝试,觉得简直是黑暗料理。”在直播现场,用红腐乳做月饼、用臭豆腐做臭鳜鱼,这些新鲜的“腐乳菜”更新了广大网友对于腐乳的旧印象,“花式吃腐乳”成为很多人中秋家宴的主题。

 
编辑
?

图为主场人在品尝王致和新品“腐乳Q包”外出便于携带,趣味人设符合年轻人品味。(图文/达明)

记者了解到,今年中秋,王致和还专门推出了带有“腐乳月饼”的中秋月饼礼盒,里面的红腐乳月饼、五年陈酿饮用黄酒可以说既应景又实惠。在直播中,王致和厨师还现场给大家制作了用红腐乳、豆沙馅做出的腐乳月饼、咸香适口的臭豆腐摊鸡蛋以及同样“闻着臭、吃着香”的臭鳜鱼,几种王致和的特色产品几乎就可以承包一桌子的菜品。

 
编辑
?

图为品味“臭豆腐摊鸡蛋”。“当晚王致和非遗中秋直播活动,17家平台同步直播,围观人数达到1712352人次。(图文/达明)

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调国家标准》编写专家组组长邓伯庚说,腐乳不单是佐餐小菜,而用腐乳烹制菜肴,既可以让料理更加多样,菜肴更富变化,还可以使滋味更有层次,菜品更加诱人。用臭豆腐烹制菜肴那更是一绝,正可谓“腐乳入肴增美味,特色‘奶酪’添菜香!”。营养食品科普专家魏世平现场讲起科普了腐乳的营养,比如腐乳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多肽、B族维生素,以及中秋节前后食物进补等网友关心的话题。

 
编辑
?

图为“举杯邀明月,非遗话中秋”。活动将浓浓的传统民俗和老字号创新活力的氛围带给了网友。(图文/达明)

活动现场,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红宣告诉记者,这场“非遗话中秋”活动让孩子们过了一个有情怀的中秋节。虽然是非遗传统文化,但是让众多网友领略了匠人精神,感受到老字号的新活力。“非遗+非遗”的创新,与现代艺术结合。也培养了“年轻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admin
新闻推荐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