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传奇——郭凤莲
作者:郭仞堂 杨莉波
郭凤莲,女,1947年出生,山西昔阳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至1978年历任昔阳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等职。1980年后,任晋中地区果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昔阳公路段党支部书记。1991年11月回大寨,再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组建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担任大寨集团董事长。她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代表人物。集体化时代,她是虎头山上战天斗地的“铁姑娘”;改革开放后,她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勇闯市场经济的新道路。第五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201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虎头山下“铁姑娘”
1963年,大寨暴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全村人战天斗地,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口号。大寨人民硬是靠着铁骨铮铮的双肩和长满老茧的双手,不仅把冲毁的梯田重新修好,而且还给每户盖了新房,重灾之年又夺取了丰收:粮食亩产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不仅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
在这大干快上的日子里,涌现出了一支青年女子突击队。带头人是年仅16岁的郭凤莲。20多位女青年参加进来,组成突击队,风风火火奔忙在灾后生产第一线。运石料、挑担子等繁重的体力活儿,她们抢着干,而且干得一点都不亚于男社员;特别是寒冬腊月里,她们挥镐刨冻土,个个手上冻得裂开口子,虎口震得血淋淋……乡亲们看着心疼,纷纷劝她们休息,郭凤莲却说:“天冷我们的心不冷,地冻我们人不冻。老一辈能吃下的苦,我们年轻人也吃得下!”听了这铮铮誓言,乡亲们由衷称她们是“铁姑娘”。
除了带头苦干,郭凤莲还展现出超凡的组织领导才能。每次劳动前,她都做到通盘考虑,心中有数,她把劳动任务仔细估算好,随后按照队员年龄大小和体力强弱,科学统筹安排。
1966年1月,她光荣入党。1973年,她又挑起村支书重担,独当一面,干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新华社记者写出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毛泽东听了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汇报后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大寨精神: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大寨精神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整个中国,而“铁姑娘”郭凤莲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不忘初心再出发
20世纪80年代,郭凤莲调离大寨,先后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昔阳县公路段党支部书记。1991年11月,45岁的郭凤莲再次挑起大寨村支书的担子。当时的大寨远远落后于率先进行改革的农村乡镇。郭凤莲说:“我1991年年底刚刚回到大寨,1992年民政部开了农村先进书记的会。当时民政部对大寨还是一片热心,让我来开会,我就感到有一点抬不起头。说起来收入,人家都是几千万、上亿元,我呢?连几十万也没有,人家问的时候我都不好讲,感到非常尴尬。当时我就想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干,我要不发展就没办法面对中国农村的舞台。”
1992年,郭凤莲率领大寨人开始转型,他们拿出了当年修梯田的劲头,踏上二次创业的新征途,迈上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要想富先修路”,郭凤莲带领全村人修起路来。路修通了,她又带头跑出去闯市场,上上下下找资金和项目,然后到全国各地学经验。她又拿出了当年“铁姑娘”的劲头,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用心实践市场经济。她立足大寨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大寨经济。当时,中央领导朱镕基等人先后到大寨进行实地调研,对郭凤莲进行鼓励和指引,这让她茅塞顿开。她认定,大寨最宝贵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她有无穷的力量,也扛得起任何艰难。于是,她走南闯北,卖煤炭、办水泥厂、请专家,学着经营、学着商业谈判,走过了一段极为艰苦的“长征”路。
从当年的战天斗地,到如今的二次创业,郭凤莲与大寨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从1992年开始,大寨组建起经济开发总公司,陆续办起水泥厂、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8个企业,实行品牌化管理和发展,从业人员700余人,除大寨村民外还吸收了附近村民来就业。几年时间,以大寨冠名的农副产品就有了30多种。几年的时间,大寨从政治的典型变成市场化的品牌,在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企业25%的股份。
依靠大寨的知名度,村里发展起旅游业,到2007年,大寨接待旅游者累计达1000多万人次。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业占10%,服务业(主要是旅游业)占30%。集团公司拥有18个成员公司,职工1200余人,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10.36亿元。大寨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与日俱增。通过联合经营,“大寨”牌产品不断出现,酒、醋、杂粮、核桃露等有了市场,游客也越来越多,2018年一年的旅游人次突破了50万。
今日大寨气象新
郭凤莲带领大寨人找到了一条属于大寨自己的发展道路。她说:“毛主席给大寨的金牌牌,我们要把它用好,要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大寨的富,就是要让老百姓富!集体富了,财产还是要回归老百姓,让老百姓富了才是真富,老百姓富不了那就不算真富!”
自2008年以来,大寨村经济总收入连续多年突破3亿元,人均收入1万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13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长45倍。1993年开始,大寨实施老年人养老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0元,同时入学儿童免除了学费,大学生每年享受奖学金1000元。2008年全村农民解决了医疗保险。
近年来,大寨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万元用于造林绿化。全村的700亩梯田,已有500多亩退耕还林。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周恩来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沫若诗碑、高空渡槽等掩映在万绿丛中。生态旅游成为了大寨的支柱产业,每年都要吸引几十万人次的游客来大寨旅游观光。
如今的大寨村美了、山美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新房子。老年人有养老金,村里有幼儿园和学校。2019年,村里收入达到2.65亿元,净收入上千万,人均纯收入2.2万元。看着这些可喜的变化,郭凤莲说:“这些年,我一直都没有停下步子,我尽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环球电视网-看环球 知天下 版权所有 企业邮箱:abc@hqtv.com
免责声明:环球电视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著作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413527086@qq.com)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